很荣幸作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国际合作交流工作委员会的代表,与各位领导交流学习贯彻党和二十大精神的学习体会。

一、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围绕”发展”第一要务,立足服务国家战略发展和战略传播需求,教育、科技、人才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的支撑作用,其核心在于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教育、科技、人才强国建设应协调推进,贯彻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的战略,包括了报告里特别提到的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协同创新和发展。

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也需要中国。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对我国战略发展十分重要。从宏观层面来讲,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了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要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新发展格局中,开放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报告也提到了要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的格局。

    在开放的具体领域层面来讲,报告里提到了”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我认为这对未来的职业教育和对外合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领域。报告强调要推动建设开放型的世界经济,强调要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的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这一切都离不开人才、离不开教育。

三、战略传播: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的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做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2022年11月4日,习近平同志会见德国总理朔尔茨时指出,中国和德国等世界上的国家现在面临着一系列的人类共同的问题,如气候变化、新冠疫情等,因而,发展仍然是重要的使命,在发展的过程中,职业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里面特别强调了”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文明交流过程中就包括了教育、职业教育等人文交流。通过文明的交流,超越隔阂,超越冲突,超越唯我独尊的文化优越和文化霸权。因此,职业教育的国际合作,既是为了全球的民生,又是为了促进和平,实际上已经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深化职业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互鉴方面,国际合作交流工作委员会深感责任重大,有很多的工作要做,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讲好中国职业教育故事,二是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三是总结传播中国职教的模式和方案。在讲好中国职业教育故事方面,我们许多好的职教故事也是中国故事组成部分,例如”鲁班工坊”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中文国际教育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已经取得显著成效。这两项是向世界讲述中国职业教育故事的典型。除此之外,讲述中国故事也包括以中国人自己的视角讲述世界的故事,我们中国职教人也需要讲好世界职业教育故事。在职教学会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召集校内专家积极编撰《世界职业教育小史系列》,此项工作得到了深圳和北京各位同仁多方面的大力支持。最后,我们也在积极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切实协助各委员单位的国际合作项目,这也是我国国际战略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

    在参观”鲁班工坊”院校的过程中,能够深切地体会到天津所做出的大量工作,他们在对外合作的过程中也传播了中国的职业教育故事。由此可见,职业教育的战略合作和职业教育的战略传播是密不可分的。在讲述中国故事这个方面,我们要体现出中国职业教育的理念和中国职业教育的学说,鲁昕会长对此也高度重视,我们也非常期待通过国际工委的平台同国内职业教育领域的专家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同事一起总结我国职业教育的理念、模式和方案,并以对象国听得懂的语言、能够接受的方式,形成中国职业教育全球话语进行对外传播。在传播过程中,我们并非旨在强调我国比他国强,而是要为全人类共同的进步和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我们中国职教人的贡献。11月1日下午,福建农林大学常盛会议中心内座无虚席。党的二十大代表、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结合自己的研究经历,为师生们带来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

    “创新的种子必须精心培养、用心浇灌,才能茁壮成长。”林占熺回忆起21世纪初,菌草技术走到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坚决支持在福建农林大学建设菌草科学实验室。该实验室迄今已培养181名菌草研究方向的硕博士毕业生,来自中国的小菌草变成了惠及全球的大产业。

    厚植沃土,蓬勃而出。从党的十八大到二十大,党中央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的深刻思考和战略部署一脉相承,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影响深远。

    作为”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的母校,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近年来通过一系列课程改革,求解”钱学森之问”的时代课题。校长王莉萍说:”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呼唤创新人才的涌现。在基础教育阶段,要以教育改革为创新人才培养开路,注重实践、锻炼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性人格,加强全人格教育,让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表达力、观察力等得到全面发展。”

    “新的部署是一项伟大工程。”三大战略的有序贯通令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超精密光电仪器工程研究所教授谭久彬倍感振奋,”高校教师和科技工作者要始终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深入理解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间的逻辑内涵,以学科交叉、技术融合为创新途径,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中国式现代化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梦想感召砥砺奋进

    磁子在反应瓶中高速旋转,通风橱传来阵阵嗡鸣……时至深夜,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依然灯火通明,一群身着白衣的科研人员还在加速攻关。

    “科技创新没有终点。”实验室主任崔春明说,”当今时代,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积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力争在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上推出更多成果。”

    广州市技师学院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内,几名学生正在高级实习指导教师黄枫杰带领下进行操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我们普通工人也能成为国家栋梁、实现人生出彩。”这位曾代表中国首次出战世界技能大赛原型制作项目的全国青联委员说,”我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传承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继续培养和带动勤学苦练、深入钻研的技能人才,不断为中国制造、中国创造贡献智慧力量。”

    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人才强国战略的表述,令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胡一峰倍感鼓舞:”我们要继续深入基层、扎根人民,聚焦时代前沿,感知社会脉动,用丰富生动的艺术形式记录奔涌向前的时代、日新月异的创造,用昂扬自信的文化气象为创新营造良好氛围和广阔舞台。”

    “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殷殷嘱托,犹在耳畔回响。

    “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校长周建华深感责任重大,”教育是科技、人才、创新的起点。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和方式,加快建设十二年一贯制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今天活跃在菁菁校园中的青年一代,正是中华民族为实现伟大复兴接续奋斗的关键一棒。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机遇与使命。”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郭娟梅对未来信心满怀,”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更加认真地钻研科学知识,提高专业能力,扎根西部、建功基层,让青春之花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壮阔征程上绚丽绽放!”

发表评论